8月1日消息,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今日电池级碳酸锂跌2500元/吨,均价报27.55万元/吨。
锂电池行业研究机构高工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锂电池(动力+储能)出货量环比增长22.5%,其中动力电池环比增长17.6%,储能电池环比增长40%,储能增速明显高于动力电池增速。
(相关资料图)
全球新能源市场持续增长,带动动力锂电池及储能行业规模快速提升,从而带动锂电池上游新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
锂电池上游新材料需求快速增长
目前国内主要电池厂商的去库存工作或将延续至5月,此后产能的开工率有望回升,这或将带动原材料采购需求的提振。
据了解,今年以来,受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动力电池厂商去年大幅度扩产导致库存积压的影响,国内电池厂商现有产能的开工率普遍仅有4—5成。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3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51.2GWh,同比增长26.7%,环比增长23.5%;销量共计44.3GWh,同比增长81.1%;装车量共计27.8GWh,同比增长29.7%,环比增长26.7%。
可以对比的是,2022年3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39.2GWh,同比增长247.3%,环比增长23.3%;动力电池销量共计24.5GWh,同比增长175.3%;装车量21.4GWh,同比增长138.0%,环比增长56.6%,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国内动力电池厂商国轩高科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去年很多电池企业产能扩张,因此在今年都面临着去库存的需求。国轩目前的生产状况是根据客户需求,合理安排生产。
而国内另外一家动力电池厂商亿纬锂能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的生产根据客户订单安排,不过其表示,相对于同行友商,去年公司的产能扩张并不激进。
此前宁德时代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称,公司成立库存管理委员会对库存从顶层进行整体管控,根据季节性变化灵活调整采购量,提高存货利用率和周转效率,在材料价格下行周期,公司已推动快速去库存并缩短采购周期。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545.9GWh,而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465.5GWh,这中间的差距超过80GWh。其中累计装车量为294.6GWh,和产量之间的差距超251GWh,和销量之间的差距超170GWh。若去除出口的68.1GWh,市面上约有接近100GWh的动力电池库存。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国内锂电池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显示:
其中,PVDF被广泛应用于涂料、注塑、锂电、光伏等领域,特别是其作为锂电池黏结剂,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近年来迅速站上风口,成为企业竞相入局的热点。
锂电原料暴涨暴跌倒逼产业调整
最近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降温,锂价正在持续探底。据上海钢联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12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下跌,电池级碳酸锂下跌3500元/吨,均价报19.9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下跌3500元/吨,均价报16.65万元/吨。
在上述会议上,有参会企业指出,价格大开大合的暴涨暴跌并不利于行业发展。目前,钠离子电池等产品替代以及规范动力电池回收的进程也将进一步提速,促使未来原材料价格将回归常态,为各环节保持合理利润空间。
锂电产业作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的上游产业,受需求端政策的影响显著。2021年底开始,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持续引导锂电产业下游应用市场的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助力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领域改革,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国家层面政策的陆续出台为锂电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工信部官网此前发布消息称,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吉瓦时),同比增长超过130%,其中储能型锂电产量突破100GWh;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锂电一阶材料产量分别约为185万吨、140万吨、130亿平方米、85万吨,同比增长均达60%以上;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理事长、工信部原党组成员、驻部纪检组原组长金书波在上述会议上表示,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约为295千瓦时,储能锂电累计装机增速超过130%。锂电行业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应用领域迎来增长窗口期。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仅电芯环节规划项目就达40余个,总产能规划超1.2TWh,规划投资超过4300亿元。
“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电动力船舶和电动航空市场,还有世界最大的储能市场。这是中国锂电池企业的巨大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在会上指出,由于电化学储能更加灵活、更符合人口集中地区的需求,未来增长空间广阔,预计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将突破100GWh,为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提供更多的市场增量。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文强也在会议上表示,目前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近七成,锂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但随着全球锂电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产业激进扩张、资源争夺等一系列矛盾正在凸显,尤其是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不断加大对锂资源开发利用的管控限制,锂矿石、碳酸锂等价格波动剧烈,对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宋显珠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消费市场,中国锂电产业链供应链同样面临着锂矿资源的供给不足、提锂技术的创新约束等等相关的问题。“中国锂资源储量全球占比为6%,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和江西,四省份查明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6%。存在形式上,盐湖占比最大(82%),其次是锂辉石(11%)和云母(7%)。”
因此,需要通过积极调整锂矿和锂盐资源全球布局,创新升级资源开发和提取技术,提高锂资源开发效率和供给率,保障锂电产业链上游供应安全稳定。
碳酸锂价格暴跌倒逼产能结构调整
上游锂盐价格一直牵动着锂电企业的神经。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同比涨幅达到301.2%。以碳酸锂价格为例,综合多家行业网站监测数据,电池级碳酸锂2022年11月下旬的均价达到59.5万元/吨的历史超高水平。而在之后的不到五个月里,锂价已经下跌近六成。
据上海钢联发布的数据,4月12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继续下跌,电池级碳酸锂下跌3500元/吨,均价报19.9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下跌3500元/吨,均价报16.65万元/吨。
当升科技副总经理王晓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受到下游需求削减影响,2023年一季度,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行,上游冶炼厂出货困难,大厂一季度出货较少,累库情况严重,电池及材料厂纷纷减产去库,据不完全统计,锂盐厂商已有至少8万吨库存。
王晓明进一步指出,当前锂电池原料价格暴涨暴跌源于价格指令失效。由车企-电池厂-正极材料厂需求重叠放大,原材料受到需求端刺激,叠加资本炒作因素影响,价格一路飞升,锂产业链交易方式复杂化,也进一步传导放大了真实需求。高峰时锂价增长10倍以上,钴价增长超过100%,镍价格增长超过80%。
“从去年的年报看,资源端利润整体非常可观,部分企业利润甚至达到了上百亿元,但是下游需求端的企业却大多处在盈亏平衡线上下,这样的供应链实际上是无法持续下去的。而且原材料剧烈波动的时候,也会导致以‘钠’代‘锂’的替代发生。”王晓明表示,在之前的暴涨过程中,下游电池厂已经研发了钠电池等新的技术路线,未来的电池市场将会根据应用场景更细分。而且大开大合的暴涨暴跌并不利于行业发展,原材料价格将回归价值,各环节保持合理利润空间,各环节库存逐步去库,终将回归市场采购。
《2023-2028年国内锂电池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